关于进一步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
来源:平凉市政协委员会
日期:2024-07-30 10:05
责任编辑:宋晓玲
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是深入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政协提高建言水平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落实好《政协平凉市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走深走实,根据省政协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联系对象和联系内容
(一)联系对象。《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意见(试行)》中对界别群众作了明确阐述:界别群众主要指的是政协委员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所联系所代表的、可以带动和影响的那部分群众,包括往届全国政协委员、地方各级政协委员,委员所在单位、所在党派团体、行业领域的代表性人士等,重点是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结合我市各级政协实际,在具体联系中,要把握好两点:一是重点群众代表。每位委员按照联系对象不少于10人,原则上一年联系不少于40人次的目标,确定重点联系对象,做到实名联系、相对固定,建立清单、动态进出。二是广义联系对象。每位委员除了重点联系对象之外,还可以联系、团结、带动、影响更多的群众,这部分群众在联系方式上不需要建卡、结对、建记录,体现日常联系。
(二)联系内容。要在落实省、市政协《意见》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宣传政策、凝聚共识。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推动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市工作安排,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引导和帮助界别群众增进对重要政策、重点工作、重大举措的理解认同,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二是收集民情、反映民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界别群众思想动态,倾听界别群众呼声,注重在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上了解社情民意,把界别群众提出的问题建议、表达的意愿诉求及时反映上来。三是发挥专长、帮办实事。坚持履职为民,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委员专业优势,在界别群众中多做帮扶济困的工作,力所能及为群众帮办实事、解决难事,让群众感到政协很近、委员很亲。四是汇集民智、助力发展。通过深入开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团结带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四强”行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平凉实践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在具体工作中,广大政协委员要立足岗位特点、发挥界别特色,在职责任务上各有侧重、各展所长。
二、进一步完善联系平台
(三)特色化搭建“委员工作室”平台。市县两级政协要立足发挥界别委员专长优势,遴选一批有代表性、愿牵头、能带头的委员,按照“有固定场地、有政协标识、有规范制度、有档案资料、有活动成果”的“五有”标准,挂牌建立委员工作室,原则上每个界别都要在本界别依托的单位至少建1个委员工作室,将本界别中专业相近的委员,就近就便编入委员工作室,实现本界别委员全覆盖。委员工作室由“室长+入驻委员”组成,是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平台,室长由牵头委员担任。住县(市、区)省、市政协委员可以纳入当地委员工作室。对于同一界别委员较多的,一个界别可分建多个工作室;对于一些界别牵头人资源有限、没有单独建立工作室条件的,可跨界别联合建室。
(四)规范化提升“委员工作站”平台。各乡镇(街道)已经建立起来的委员工作站,要在积极组织各级政协委员深度参与基层协商议事活动的同时,把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系界别群众活动,更好地发挥委员联系一界、团结一片、引领一方的乘数效应。县级政协委员要把联系界别群众的重点放在乡镇(街道),通过委员工作站的活动联系界别群众。
(五)常态化用好“专委会组织”平台。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协专委会联系界别的机构优势,搭建起依托专委会组织开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平台。每个专委会要负责本领域若干个界别,按照各界别不少于委员数量10倍的总量,广泛筛选并建立界别群众代表信息库,根据委员特长、工作范围、方便联系的原则,从信息库中选取委员联系对象,帮助委员筛选联系的界别群众,帮助界别群众认识了解联系自己的委员。
三、进一步健全联系机制
(六)健全“委员接待日”制度。各委员工作站、委员工作室要建立“委员接待日”轮值制度,确定固定接待日,每月接待不少于1次。接待时间、接待地点、接待委员名单要提前向社会公布,方便委员、群众及时参与。
(七)建立“委员讲堂”制度。发挥委员的专长和资源优势,面向界别群众,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的政策宣讲、专业培训、技能提升等活动。
(八)建立协商议事机制。界别委员工作室对界别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召集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群众代表,进行讨论协商,通过界别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或建议等形式报送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工作站要按照“三个结合”“六步议事法”等已有制度组织好基层协商议事活动,尽可能吸收省市下沉委员和群众代表参加。
(九)开展主题界别活动。组织界别委员及界别群众开展送医、送教、送科技、送文化下基层、视察调研、法律咨询、扶贫济困等主题活动,每年不少于1次。
(十)开展委员走访行动。组织委员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单位、进联系户等“五进”活动,每年至少走访1次,加强委员与联系群众的沟通交流。
(十一)建立委员“码上见”。采取开发手机APP、在委员工作站和委员工作室张贴委员微信二维码、建立线上联系群众等方式,让委员与联系群众通过网络保持日常性联系,及时反映群众诉求、答复群众疑虑。
四、进一步拓展转化渠道
(十二)对群众反映的重要的个性问题,可由委员或界别以社情民意信息报出,每位委员每年至少提交2篇社情民意信息。
(十三)对群众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可通过界别提案予以报送,每个委员每年至少提交1件提案。
(十四)对群众反映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可通过各类会议发言进行呼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每位委员届内发言不少于3次。
(十五)对可协调解决的问题,按照职责分工和有关规定,既可通过委员工作站的协商程序解决,也可通过委员工作室协调相关方面解决。
(十六)对委员工作室接到的属于乡镇(街道)委员工作站范围的问题,可以转到委员工作站办理;对需要市级层面协调的,可以通过邀请市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下沉协商解决。
五、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
(十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各级党委(党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把界别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各级政协党组要发挥管大局、把方向、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全过程。
(十八)落实各级政协主抓责任。各级政协组织要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作为当前政协工作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主席会议成员联系专委会、专委会联系界别、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闭环链条。积极协调同级党委政府支持好委员工作室工作,建立健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考核机制,由各级政协委员工作机构负责抓好年度考核工作。
(十九)落实专委会包抓责任。各专委会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切实肩负起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责任、包抓责任,对所联系的界别逐一组织推动,既要做好委员和联系界别群众的对接工作,也要做好委员工作室和入驻委员的对接工作。同时,协调委员所在单位党组(党委)积极支持界别活动和委员工作室工作,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十)落实界别活动组组长组织责任。界别活动组组长对本界别委员工作室如何建立委员联系服务的机制方式,要认真研究策划,协调帮助站长、室长解决实际问题。
(二十一)落实站长、室长牵头责任。各站长、室长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准确把握政协的性质定位,增强责任心和参政议政意识,主动组织驻站、驻室委员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各类活动,搭建联系群众的平台,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中发挥好关键作用。
(二十二)落实委员主体责任。政协委员要增强委员意识、界别意识、群众意识,把联系界别群众作为履职的重要任务,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掌握一手资料,了解实际情况,发挥好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
六、进一步厘清几个关系
(二十三)理清“站”和“室”的关系。“站”是以基层协商议事为主,是乡镇(街道)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县政协委员主要依托“站”开展活动;“室”是界别委员开展活动、联系群众的载体,省市政协委员主要通过“室”联系群众。
(二十四)理清界别活动与“站”“室”的关系。界别开展活动时尽可能放在站室进行,把站室作为开展界别活动的重要阵地。要尽可能扩大界别活动参加范围,把服务的重点群众也吸纳进来,把界别活动和委员联系群众活动有机结合,通过界别活动达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目的。
(二十五)理清本职与履职的关系。委员身兼“双职”,要做好“融”的文章,做到“本职”和“履职”有机结合,既不能用本职工作代替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也不能把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与本职工作割裂开来。
(二十六)理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平台、载体、机制以及量化的指标等,是以省政协的要求为基本遵循的。各县(市、区)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求千篇一律,通过实际效果来衡量工作方法和举措。
(二十七)理清积极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既要大胆探索更要稳妥有序。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合法合规,坚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在不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前提下,主要在健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