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处位置:

关于市政协“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专题协商议政会情况的报告

来源:平凉市政协

日期:2021-10-14 09:21

责任编辑:平凉市政协

关于市政协“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专题协商议政会
情况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聚焦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全市优势主导产业9月10日,市政协围绕“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召开了专题协商议政会组织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各专委会、各县(市、区)政协、市直相关部门及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各界别、各行业政协委员、产业带头人、专家学者代表为促进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建言资政、献计献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大家一致认为,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在全面总结回顾今年以来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紧扣“三新一高”要求,准确把握全市发展的时代方位和目标定位,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一是准确研判了发展形势。会议深刻审视市情,明确了平凉在全国、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时代方位、目标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优势、找准了短板、认准了机遇、给出了定位二是科学确定了发展要求。会议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三新一高”改革创新要求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个“始终坚持”的新要求,目标定位准确,契合平凉发展实际,必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高质量发展起到重大引领和推动作用。三是具体明晰了发展路径。会议明确了“强产业、夯基础、增动能、优环境”的发展新路径为进一步引领全市开创新局面、启航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大家一致表示,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准确把握行动方向,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担当,扎实履职尽责,在做大做强全市优势主导产业的生动实践中献计出力、建功立业,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二、会议重点围绕“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进行了深入协商讨论 

大家认为,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破解脱贫攻坚、产业开发、交通制约、资金运筹等难题,集约化发展牛果菜产业,链条化发展煤电化冶产业,全域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高端化发展智能光电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煤电化冶、苹果、红牛、文化旅游、智能光电五大特色产业,产业规模效益日益凸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 

同时,大家认为,尽管经过多年接续努力,全市优势主导产业有了一定基础和规模,但与“三新一高”的发展要求相比,我市产业结构、产业体系仍处于成长期和调整优化期,仍存在许多短板弱项和瓶颈制约,存量不优、增量不多、质效不高,煤电、牛果、旅游等传统产业开发程度低、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链主企业;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难以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大家建议,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始终坚持”的要求,坚定强产业、夯基础、增动能、优环境的发展路径,精准发力,固强补弱,着力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奋力推进平凉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凝聚工作合力上求突破必须清醒认识不足和差距,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把握发展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紧扣需求、升级、集聚、延链四个导向,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在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上求突破。按照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开出的发展产业的方子绘出产业链图谱着力延链补链强链,紧扣重点产业链,建立责任、任务、政策三张清单,持之以恒做大做强煤电化冶、苹果红牛、文化旅游、智能光电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中医药等区域特色产业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上下功夫。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并重,坚持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重点引进一批央企、外企、民企和专、精、特项目,加快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智能机器人集成园建设,推动光电产业上下游配套、全产业链协同。在建强产业发展平台上求实效。积极拓宽园区投融资渠道,依托各类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模式,提升工业园区(集中区)造血能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标准化厂房、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项目承载力和产业集聚度。健全完善入园企业一站式工商财税托管、重点项目全周期全方位保姆服务机制,加快项目入园落地速度。五要在创优产业发展环境上出实招。深入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质提标年”活动,持续推行“不来即享”“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等成功做法,对重大产业类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加大涉企问题摸排梳理和化解力度,最大限度为企业排忧、纾困、解难,促进市场主体充分释放潜能,努力为推动产业发展创良好环境。 

三、关于“促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具体意见建议 

在专题协商议政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全市发展什么主导优势产业,如何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等主题,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经归纳整理,共涉及6个方面57条。 

(一)煤电化冶产业方面(11条) 

1.积极开建平凉化工园区,整合全市能源化工资源,发展煤化工、精细化工及矿山机械等产业。同时,抢抓国家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承接东部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入园办厂。 

2.全力打造平凉化工园区、华亭石堡子煤化工园区和泾川、崇信、灵台三个工业集中区,高标准建设园区污水处理、风险防范等公共设施,研究出台更加务实高效的煤、化、冶企业入园激励政策 

3.以高效开发为原则,注重煤炭洗选,着力构建“原煤—洗选—废水循环—型煤及洁净煤”产业链条,形成以精煤、洁净煤生产为主的煤炭产业集群。 

4.根据中央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做好能源化工产业的项目储备,积极储备一批符合中央调整政策要求、适宜企业发展需求的煤、电、化、冶大项目,并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协调衔接工作。 

5.积极承接引进国内、外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煤电化冶企业落户平凉,努力培植煤电化工产业链,积极抢占西北煤化工产业高地。 

6.积极汇报衔接,争取落实国家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差异化政策和产能置换政策,解决煤电化冶产业项目核准、环境评价等“瓶颈”制约。 

7.全面落实“互保共建”各项政策措施,在财税、融资、人才、用地、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8.认真研究国、省“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紧盯国、省投资意向,积极帮助煤电链条延伸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争取国、省投资、专项债券项目,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9.积极协调解决煤、林重叠区矛盾问题,根据平凉发展煤电化冶产业实际,争取调整五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区域,保障新窑、新柏、大柳等煤矿采矿权。 

10.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完善改造煤制甲醇项目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甲醇生产过程中副产品产业链,论证建设硫磺制硫酸项目、CO2综合利用项目推进煤化工废水零排放项目,适时开发聚丙烯下游产品,最大限度实现聚丙烯就地转化,争取产业利润最大化 

11.加速传统煤炭资源产业的分化与重组,促使资源优势向新兴的非资源产业聚集并带动新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升级的资源配置收益最大化。 

(二)果品产业方面(12条) 

12.推动全市现有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进一步降低果品产业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 

13.加快推进老果园更新改造,积极推广循环绿色安全生产,大力推广运用生草覆草、平衡施肥、滴水灌溉、高光效树形培育、疏花套袋、覆反光膜、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等新技术,大范围、多层面、高频次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不断提升果园管理水平、果品产量和品质。 

14.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依托静宁、庄浪工业园区等,建办规模化现代果品产业园区,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多层次构建运营新机制,全面推动经营方式转型升级。 

15.积极推广“互联网+果业”销售模式,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苹果电商体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拓宽营销渠道、完善市场对接、助力果品销售方面的重要作用。 

16.充分利用果品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优势、观光资源和农业生产体验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采摘体验等衍生经济业态,延伸产业链。 

17.全方位建全人才资金保障,不断充实壮大市县乡三级林果技术队伍,努力实现全市果品技术服务全覆盖,全面推动服务体系转型升级。 

18.健全融资服务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降低融资门槛、减少质押担保程序、提高融资效率,支持龙头企业、果品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康有序发展。 

19.加快推进果品产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防灾减灾设施投入力度,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切实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0.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建立静宁苹果原产地认证体系,严厉打击冒用品牌、以次充好等现象。加强电子商务等网络营销规范化管理,引导电商企业和个人守法诚信经营,坚决杜绝掺杂使假行为。 

21.尽快研究出台有机肥替代化肥扶持政策,加快有机肥推广范围和覆盖面,全面提高全市果品品质。 

22.加大对生产过剩苹果深加工力度,开发苹果美容产品、苹果酒、苹果果胶、苹果酱、果脯下游产品,延伸苹果产业链,增加苹果附加值,带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23.加大果品自动化分拣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引进果品自动分拣设备,有效提升果品分拣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三)平凉红牛产业方面(14条) 

24.持续推广平凉红牛优质资源保护、选育改良扩繁、科学化饲养等技术,示范带动养殖大户开展平凉红牛繁育,进一步提高种群数量和质量。 

25.使用优质红牛冻精开展选种选配和定向选育,扩繁平凉红牛,进一步巩固提高平凉红牛高档牛肉特性。 

26.联合国内品牌管理团队参与“平凉红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策划,立足于农耕文化、生态环境、产业特色等要素,对“平凉红牛”品牌内涵做出科学定义,逐步将“平凉红牛”品牌打造成国内优质高端肉牛第一品牌,扩大品牌对产业的带动能力。 

27.围绕发展生态畜牧业,依托红牛产业联盟、龙头企业、行业部门等广泛组建养殖培训技术队伍,制定红牛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执行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保障红牛牛肉品质的优良稳定。 

28.加强行业监督管理,采取红牛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利益分配统一、销售平台统一等措施,构建产业内部市场主体优势互补、有机统一的产业开发格局,推进红牛产品营销加工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明显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营销加工产业集群,引领红牛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9.依托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平凉红牛活畜交易中心线上线下交易系统,立足高端市场,开拓平凉红牛产品销售新渠道 

30.以红牛产业发展为基础,引进推广其他品种优良、育肥迅速、增产增收成效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肉牛品种,实现牛产业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同步发展 

31.统筹推进牛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等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开发高档牛肉制品、休闲方便牛肉食品、皮革制品、生化制品、骨骼制品等,增加平凉红牛产品的附加值。 

32.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牛产业基地示范区、现代牛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为牛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33.努力搭建银企协作平台,协调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设支持牛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为牛产业良种培育、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34.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和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大幅度提高牛产业发展科技含量。 

35.依托项目扶持,发展壮大平凉红牛良种繁育基地,通过组建核心选育群,提纯复壮,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肉牛新品种。 

36.建立平凉红牛科技服务中心,全程提供饲草供应、冻配改良和动物防疫等技术服务,有的放矢地开展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打造平凉红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37.拓宽市场营销渠道加快推进平凉红牛交易中心建设,形成带动周边、辐射西北的平凉红牛集散地,积极开展“互联网+牛产业”试点,大力发展红牛产业电子商务,构建“线上+线下”新型商业营销模式,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四)文旅产业方面(7条) 

38.通盘考虑研究解决好崆峒山经营权属等历史遗留问题,出台更加积极有效的债务化解政策措施,妥善分流和安置原有职工,推动崆峒山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39.整合旅游优势资源,实施连片开发,充分发挥崆峒山核心景区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和已形成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展现有景区规模,扩大景区游览面积将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联接起来,形成相互配套、相互依存的产业链,壮大相关产业规模。 

40.组织力量学习研究国内大型景区和文旅产业强市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生态保护、城市规划等相关政策,对市域内景区产业发展、品牌提升、产品升级、服务创新、市场营销等进行系统论证,高标准为景区建设提供符合政策、顺应形势、前瞻性强的规划依据,推动形成一地一主题的总体布局,促进观光式旅游向休闲度假式旅游的迈进。 

41.着眼弥补旅游淡季短板,聘请专家团队,全方位多维度挖掘全市旅游资源,创新创意策划包装四季拳头产品,同时在拳头产品引领下,策划打造和培育新业态、新产品。 

42.放宽市场准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充分调动旅游景点、关联行业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全面助力平凉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43.对传统村落中蕴藏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去粗存精,办好庙会、灯会等传统节庆,不断增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推动乡村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内涵。 

44.对市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系统研究和传播,结合生产、生活用具、遗物遗迹的展示,建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记忆馆”或者博物馆,增强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智能光电产业方面(3条) 

45.加强对光电产业的协调指挥和统筹调度,定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口退税、保税仓物流运输、人才用工、技术研发、社保缴纳基数等困难和问题,形成支持光电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46.加强与产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洽谈合作,联合建设平凉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产业发展升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47.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校,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平凉信息工程学校等教学资源,实施产教融合技术培训,全面搭建起面向全市招引、培育人才的阵地,解决智能光电企业人才引进难、用工难问题。 

(六)中医药产业方面(10条) 

48.在我市现有医药企业中选择一两家发展前景好、有潜力的企业,通过重点扶持和培养,形成我市中医药产业龙头骨干,辐射带动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49.加快我市中医药产业园建设,加快工业园区中医药产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医药企业落地入住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平台。 

50.进一步加大中医药产业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性强的医药企业落户平凉。 

51.鼓励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培养研发人才,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医药企业深度合作,围绕中药提取、生物制药等尖端领域,不断创新开发新品种,提高中医药产品质量,打造知名拳头产品,扩大企业影响力,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对经济的贡献率。 

52.加快中药材流通市场培育,利用平凉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建立线下线上中药材物流配送中心,壮大中药材市场,完善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体系。 

53.高度重视我市适宜种植中药材品种的研究工作,建立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中药材技术规范标准,对中药材种子苗木繁育、种植、采收、初加工、仓储包装、流通运输等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造品质高、口碑好、影响大的平凉道地中药材品牌。 

54.培育壮大我市高科技中药材种苗繁育企业,在有效满足我市发展中药材种植种苗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外输出力度,扩大平凉中药材发展影响力。 

55.加大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在全市范围内发展、壮大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 

56.加强中医药种植技术能力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中药材种植方面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帮助种植企业和农户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降低种植风险,提高企业、农户种植收益。 

57.鼓励企业加快药食同源保健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延伸中药材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