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处位置:

关于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监督性调研情况的报告

来源:平凉市政协委员会

日期:2022-07-22 09:31

责任编辑:孙景慧

关于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监督性调研情况的报告

 

(2022年5月18日政协平凉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主席会议通过)

 

近期,由市政协领导带队,组成七个调研组,深入全市七县(市、区)和平凉工业园区,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情况开展了监督性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展成效

市第五次党代会之后,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全市“3659”发展思路,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方向,把重点产业链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突出重点、聚焦聚力、狠抓落实,推动全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点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产业谋划有力。各县(市、区)、平凉工业园区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关于建设九条重点产业链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充分考虑资源禀赋,立足产业基础,着眼发展前景,在市上产业链链长及办公室的指导下,精心谋划确定了本县(市、区)重点产业链。崆峒区谋划确定了平凉红牛、智能制造、绿色建材、文旅康养、新兴能源、设施蔬菜、优质果品、中医中药、生态环保9条重点产业链;泾川县谋划确定了平凉红牛、优质苹果、设施蔬菜、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中医中药8条重点产业链;灵台县谋划确定了煤电化、牛、果、菜、中医康养、生态环保6条重点产业链;崇信县谋划确定了清洁能源及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生猪、优质苹果、设施蔬菜、绿色建材及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8条重点产业链;华亭市谋划确定了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华亭核桃、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文旅康养、生态环保8条重点产业链;庄浪县谋划确定了平凉红牛、优质苹果、马铃薯、设施蔬菜、中医中药、文旅康养、加工制造、绿色建材、生态环保9条重点产业链;静宁县谋划确定了静宁苹果、平凉红牛、特色蔬菜、绿色建材及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6条重点产业链;平凉工业园区谋划确定了智能制造1条重点产业链。

二是推进机制科学。各县(市、区)、平凉工业园区均参照市上成立了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条产业链一名链长、一个工作专班、一张发展图谱、一个专项方案、一批龙头企业、一套差异化扶持政策”的“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实行产业链责任、任务、政策“三张清单”管理,初步构建起条块结合、有机衔接、分级调度、上下联动的重点产业链发展格局,为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县(市、区)、平凉工业园区产业链链长积极主动作为,协调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各种矛盾和困难,做实做细链长企业帮扶培育、要素资源保障等工作,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崆峒区创新制定“督查十条”,通过《督办单》《转办通知》等形式交办产业链构建中的重大问题,推动产业链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华亭市建立链长制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采取定期督查、现场交办、专题会商、追责问责等措施,推动各项工作任务高效落实。泾川县将产业链建设考评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拔使用、评先选优挂钩,倒逼链长制责任、任务、措施落实。平凉工业园区将智能制造产业链分为两大板块和五条子链,在绘制产业链总链图谱的基础上,每条子链再形成“1个图谱”和“N张清单”,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

三是项目建设加快。市、县(市、区)、平凉工业园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积极论证谋划项目,全力招引建设项目,为推动重点产业链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九大重点产业链项目储备库,梳理储备项目701项,概算总投资2328亿元。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414项,完成投资226亿元,一季度已开复工239项,开复工率57.7%,完成投资2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2.6%。崇信县年内计划实施重点产业链项目135项,一季度已开复工99项,完成投资8.5亿元,占全年计划的26.15%。灵台县年内计划实施重点产业链项目61项,一季度已开复工47项,完成投资7.15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9.97%,特别是煤电项目建设进展较快,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招商成效显著。市、县(市、区)、平凉工业园区坚持把招商引(选)资作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着力重点,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引(选)资力度,加快引进头部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招商引(选)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季度,各县(市、区)、平凉工业园区落实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42.91亿元,同比增长131.7%。市上组织开展了九大重点产业链项目(云上)推介活动,静宁县大力推进“归雁工程”,华亭市启动实施“九大产业链全员大招商”活动,庄浪县组织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入了一批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的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泾川县运用政府专项基金、债券资金和银行贷款“筑巢引凤”,开工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推动园区优势资源与企业优势资本深度对接。灵台县顺利招引总投资7.2亿元的优然牧业万头全群奶牛养殖示范园区项目落地实施,为全县牛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是要素保障到位。市、县(市、区)、平凉工业园区着力提高重点产业链建设要素保障能力,从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用地、人才、技术等方面入手,全力保障产业链项目建设和链主、链上企业发展需求,有效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链集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倾斜,特别是针对主要瓶颈的资金问题,市上设立产业链发展引导基金,探索建立“财政+”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府债券和国资国企“四两拨千斤”作用。崆峒区一季度投入各类产业发展资金1.5亿元,向金融机构推介产业链重点项目50项,累计发放产业信贷资金112亿元,通过拆危(违)拆临腾退土地1107亩,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庄浪县坚持整体联动,积极争取投资,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4项、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57项,重点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不断强化重点产业链要素保障。崇信县、静宁县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因地制宜推出“红牛贷”,探索形成了“活牛保险、保单抵押、风险担保、银行贷款”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在重点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对标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我市重点产业链建设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一是产业谋划不精,发展质效受限。有的县(市、区)对照市上确定的九大重点产业链谋划本县(市、区)重点产业链,与县情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把一些资源禀赋较差、产业基础薄弱、链主链企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产业列入重点产业链建设规划,致使无法将有限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集聚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上来,削弱了重点产业链建设质效,不利于优势重点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产业链条不长,产业体量偏小。从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整体建设情况来看,除煤炭分质转化利用产业链基本实现全链条开发,牛果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外,其他产业链链条普遍较短,仍以原始产品或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规模小、分布散、底子薄,产业链环节缺失比较明显,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链主企业不强,带动能力较弱。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确定的链主企业,整体实力普遍偏弱,除华煤集团、海螺水泥等企业外,在全国全省同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强,在带头引进、培育上下游企业,推动全市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有的县(市、区)谋划确定的重点产业链多以中小微企业集聚为主,传统企业、传统产能居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广阔的链主企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四是链员企业不优,支撑作用乏力。重点产业链上中小企业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专精特优”小巨人企业,多数链上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低,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竞争能力差等重要缺陷,加之同链主企业及链上大型企业间关联度低,协作配合不够紧密,尚未形成互利互补关系,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是基础保障不力,瓶颈制约突出。在产业链建设中,社会资本投入普遍不足,尚未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格局,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瓶颈破解任重道远。随着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进一步严格,土地已成为制约重点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多数企业面临“用工难、用工贵”问题,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短缺,高素质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现有员工技能培训滞后,人才流失严重,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问题突出。

三、工作建议

从调研情况综合判断,以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是实现“十四五”末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28亿元,同比增长9.0%,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我市荣获全省一季度重点工作评价“贡献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市委“3659”发展思路和建设九大重点产业链的决策部署是完全符合平凉发展实际的,能够有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抓下去。

针对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下大气力解决好“四个问题”,坚持不懈做好“五项工作”。

(一)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坚持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市上链长制办公室和各重点产业链链长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全链条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编制重点产业链建设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各县(市、区)重点产业链建设和链主、链企的统筹调度和联络服务力度,提高产业发展耦合性,凝聚全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合力。坚持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各县(市、区)要在市上链长和链长办的指导下,按照全市重点产业链建设总体部署,突出县域特色,密切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进一步梳理论证本县(市、区)产业链发展的主攻方向,攥紧拳头、聚焦重点,避免“上下一般粗”“大而全”等倾向,以局部重点突破推动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始终把生态安全作为发展底线,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谋划建设上,更加注重严把资源、环保、生态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进入,积极推进煤炭分质转化利用、绿色建材、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加快实施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为重点的绿色技术改造,从源头上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切实保障生态安全。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正确把握耕地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导和管控作用,优化重点产业链用地结构和布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控制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三是正确处理富县与富民的关系。一方面,通过重点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立足县情,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深挖潜力,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效益突出、发展潜力大、财政支撑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切实增加县域经济总量,促进县级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重点产业链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乡村其他市场主体的合作,将产业延伸发展的增值收益本地化,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订单+农户”等模式,以企带户,扩大产业覆盖面,把群众组织到产业链上来,为群众创造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实现稳定增收。

(二)下大气力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解决理念不新的问题。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指示要求,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谋划和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创新思维,聘请国内高层次专家,围绕产业链建设重点环节,加大对链上各级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链式思维,加强对产业链建设的深度研究,不断提升产业链建设专业化水平。二是解决政策不优的问题。进一步深挖中央、省上政策红利,强化政策联动、对接,为全市重点产业链建设争取更多机遇。加强对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的产业扶持政策的梳理整合力度,研究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配套出台财政、土地、金融、税收、人才、科技、物流等方面一揽子支持政策,为重点产业链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国省财政专项补贴资金,统筹整合全市三农、科技、工业、文旅发展资金以及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培育壮大甘肃金控平凉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担保机构和融资平台,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放大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重点产业链建设。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采取基金直投、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保障重点产业链建设资金。积极发展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产业链的支持扶持力度,为重点产业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解决平台不强的问题。充分发掘和发挥平凉工业园区、各县(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在重点产业链建设中的平台载体作用,深入推进园区(集中区)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园区(集中区)更大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园区管理标准化、服务企业化和去行政化。引导园区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洽谈合作,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优化园区产业规划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土地征收储备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吸纳、承载、辐射能力,引导重点产业项目在园区落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集聚水平。

(三)坚持不懈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坚持做好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国、省投资政策、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深度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黄河”战略、“双碳”战略等,重点谋划一批煤化工转化、农产品、中医药精深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等延链补链强链的关键优质产业项目,增强重点项目建设的后续补充能力。市上产业链链长及办公室要加强对市内重大产业项目的统筹谋划,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建立健全项目专班推动机制和全程跟踪动态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对已开工项目的跟踪服务和尚未开工项目的协调调度,千方百计抓进度、促投资,加快打造千亿产业链和百亿产业园区。二是坚持做好招商引(选)资工作。深入研究全市重点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九大重点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加快调整优化招商引资目录,细分招商范围和目标,制定产业链招商指南,明确产业招商主攻方向。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加快引进头部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拉长拉粗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招商工作实效。三是坚持做好链主企业培育工作。持续加大链主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建立市、县(市、区)联动培育扶持机制,制定精准化、个性化扶持政策、鼓励措施,支持企业引进资金、品牌、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引导链主企业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对兼并重组产生的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助,鼓励链主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对接链主企业,嵌入产业链分工体系,促进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四是坚持做好重点领域改革工作。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投资审批改革创新,全面落实“容缺预审”“模拟审批”“代办服务”和“区域化评估评审”,持续优化项目审批、备案流程,实现审批环节的提速增效。健全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清理违规涉企收费,落实对中小企业的减税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水、电、气、暖等行业的价格监管,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深入推进国资国企、财政金融、崆峒山大景区等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重点产业链建设的牵引作用。五是坚持做好人才培育引进工作。充分整合利用市、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供需对接服务,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持续壮大服务产业链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劳动者队伍。坚持“一产业链一人才工程”,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和储备,壮大产业链人才库建设,不断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培育壮大乡土人才、多方引进专业人才,优化完善产业链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补贴政策,培养引进一批包括产品设计、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质量管理、销售预测、生产计划、物流输送、仓储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人才供给与产业链发展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