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处位置:

关于民族乡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双月协商情况报告

来源:平凉市政协委员会

日期:2023-11-22 15:55

责任编辑:柳昊明

 

20231122政协平凉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六次主席会议通过)

 

按照《2023年市政协协商调研视察活动计划》安排,10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民族乡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议题,在深入全市部分民族乡中小学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开展了双月协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全市共有民族乡9个,其中:崆峒区7个,华亭市2个。现有小学90所(含教学点14个),在校学生5367人;初中9所,在校学生2826人;小学、初中学生共计819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502人,占79.36%。

协商认为:近年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教育、卫健、体育、疾控等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新的提升,民族乡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一是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优秀率逐上升。从2020至2022年三年的监测数据来看,全市民族乡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优秀率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全市9个民族乡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依次为92.3%、93.77%、94.07%,与上年度相比,分别上升了0.3和0.84个百分点;体质健康优秀率为4.1%、4.15%、4.2%,与上年度相比,连续两年均上升了0.05个百分点。2020至2022三年民族乡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优秀率与全市相比较,达标率分别高出1.09、2.1、1.74个百分点,优秀率分别高出0.88、1.03、0.83个百分点。(全市中小学生2020年度达标率92.14%、优秀率3.22%,2021年度达标率91.67%、优秀率3.12%,2022年度达标率92.43%、优秀率3.37%)

二是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从身高、体重两项主要指标来看,民族乡村学生身高、体重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身体形态发育处于良好状态。2022年与2020年数据相比,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男生身高分别增加0.61cm、0.53cm、1.24cm,体重分别增加0.81kg、0.31kg、0.19kg;女生身高分别增加0.79cm、0.69cm、0.81cm,体重分别增加0.54kg、0.33kg、0.44kg。全市民族乡中小学生总体超重率为11.47%,肥胖率为6.39%,超重率和肥胖率与全市15.03%、10.49%相比较,相对较低

三是中小学生身体基础素质明显提高。从监测情况来看,民族乡村学生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逐年向好,柔韧素质、力量素质方面小学生改善较初中生明显。与2020年相比,2022年各年级段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增加1.5个、1.3个和1.6个,小学一至六年级男生引体向上平均增加1.2个,七至九年级男女生50米跑成绩分别提高0.5秒和0.3秒,初中女生800米跑成绩提高4秒,初中男生1000米跑成绩提高7秒。          

四是影响学生健康的措施全面落实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包括民族乡村中小学校全面实施学生营养餐供应,切实解决学生用餐和基本营养需要,同时从201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定点选取部分中小学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对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腰围、坐高、握力、肺活量等指标进行常态化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肥胖、超重、龋齿、脊柱弯曲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矫正、早治疗。同时,对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采光、照明及噪音等影响学生健康的因素开展经常性监测,对未达到标准要求的及时进行整改,确保中小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协商指出:全市民族乡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

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不平衡。个别民族乡村中小学校由于建设的体育场地、配套的体育设施相对较少,学生可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狭窄。大多数运动场地没有铺设塑胶地面,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硬件相对薄弱,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

是体育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个别民族乡村中小学校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学校体育课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加之受三年疫情影响,学校体育课和运动项目普遍开展不正常,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三是学生常见病和影响健康的问题及时干预不够卫健、疾控等部门和个别学校对学生常见病和影响健康的问题,干预措施落实不够到位。学生不合理饮食习惯、缺乏运动、沉溺网络等影响健康的行为习惯一时还难以从根本上予以纠治。大多数民族乡村中小学校未设立相应的卫生室或保健室,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保健老师配备不齐,有的学校没有按照要求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体质健康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不强。社会、家庭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依然存在,家长过分重视文化课学习,缺乏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性教育和引导,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德育、体育并重的观念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

协商建议:增强学生包括民族乡村学生体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全党、全社会和每一个家庭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强化措施,持之以恒抓好落实。

(一)强化制度执行,扎实开展民族乡村中小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一是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标准。按照国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真开足开齐体育健康课程,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将大课间、校内和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之中,一体安排、一体落实、一体考核,把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1小时作为刚性要求,严禁消减和挤占,确保体育教学的实效。二是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创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阳光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具有一定运动负荷、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和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强学生体能,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三是注重发挥社团作用。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组建各种体育项目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各类项目比赛、运动会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吸引民族乡村中小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掌握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二)强化教育引导有效提升民族乡村中小学生健康观念。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体育教育要从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的评价始终突出健康第一的理念,快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推行民族乡村中小学校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活动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培育运动兴趣。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举办激发和调动学生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终身健体的意识。三是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及时纠治随意坐卧依靠等不良坐姿,坚决杜绝学生在移动交通工具或昏暗灯光下看书、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等不良行为,切实减少不良习惯对学生身体的伤害。

(三)强化基础保障,不断增强民族乡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效。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民族乡村中小学校体育、健康教师配备计划,加强“国培计划”实施力度,拓宽培训渠道,通过专职体育教师联校走教,有效解决少数民族乡村学校体育课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加大教研创新力度。充分发挥专业体育骨干教师作用,探索符合民族乡村学生特点、体现学科特征、契合地域特色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民族乡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开展基本功比赛和优秀课研讨展示,有效促进民族乡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化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宣传引导,让广大教师和家长树立“五育”并举人才培养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活动进一步加大“双减”政策落实力度,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纳入新一轮“全面改薄”工程中,不断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四)强化健康监测,及时防治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教育、体育、卫健等部门要协作配合,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严格落实中小学生每年1次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按时完成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公示和反馈工作,为全面掌握、精准施策提供准确依据。二是建立健全家校联动沟通机制。加强学校、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注重健康监测结果的应用,及时将学生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向家长进行反馈,使健康检测异常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矫治,形成家校共促的良性机制。三是切实加强营养健康知识宣传工作积极探索民族乡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常见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营养观念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