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处位置: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监督性调研情况的报告

来源:平凉市政协委员会

日期:2023-10-10 09:45

责任编辑:白博


(2023年10月10日政协平凉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近期,市政协组织市直有关部门、部分县(区)政协负责同志和市政协委员,围绕“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助推乡村振兴”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锡林郭勒盟开展了考察学习,深入我市部分县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蒙三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内蒙三市在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助推乡村振兴中,理念新、工作实,特别是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优势产业扩规模、增量级、提质效,成效显著,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新理念引领。三市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突出特色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田园社区”的综合体模式,以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蒙泰集团面向未来谋划企业发展,在物质、能量大循环上作文章,用当地玉米和大麦作为酿酒原料,把酒糟加工为黑驴饲料,黑驴粪污又通过沼气站变成有机肥料,同时在驴棚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农光互补,同时还将企业规划打造成近期4A、远期5A级景区,构建起以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度假等为主线的现代农牧产业链,把农牧民、企业、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农牧民致富、企业盈利、政府增效。

二是大企业带动。三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走出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子。伊利集团位居全球乳业五强,连续九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31.71亿元,营收连续超百亿级增长。集团利用品牌影响力,把总部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国家首批工业旅游创新单位以及国家十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通过线上打造智能交互的全景全球产业链,线下利用新技术智能升级参观工厂活动,全面升级消费者互动模式,日接待人数达5000人次,构建了“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现场体验”农旅融合链条,示范带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拉动了市域经济的增长。

三是高科技助力。三市农业企业紧盯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攻克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性控技术,母牛繁殖成功率达94%以上。蒙草集团种业中心开展的草和土壤适配性研究,为发展现代草业、以草定畜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全链条发展。三市注重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着力实现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纵向一体,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贯通,农产品从田园到餐桌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有效结合,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多功能延伸拓展、农业产业价值多元转化。燕谷坊集团秉持“一手农民、一手市民”理念,专注于全谷物基础科学研究和燕麦全产业链及精深加工,把燕麦从普通面食原料做到食品、保健品、饮料、酒、高级化妆品和艺术品等,同时,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与农户签定收购协议,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稳定了原料供应,真正实现了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

二、当前我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形势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特别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持续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环境节用保育,加快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作为今后五年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之一,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修订完善了发展规划,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编制了重点项目库,聚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和全循环链,为全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4个农业重点产业链发展迅速,特别是牛果产业跨乡连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2022年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91亿元,比2020年增长32%。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128亿元和166亿元,形成了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优势特色产业全部完成年度倍增目标。

三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农作物秸秆收储加工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率达到89.1%。全市累计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4个,农村户用沼气13.62万户,2022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72%。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尾菜等农业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能力逐年增强,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农业资源环境节用保育成效明显。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180.54万亩。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高效节水灌溉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6,超过预期目标。化肥减施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等田间清洁工程全面推进,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农业发展。

五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模式基本形成。按照“种养结合、农牧互促、循环利用”的要求,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农牧循环、有机肥加工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措施,探索形成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种养结合+有机肥生产”“种养结合+沼气工程”“畜+肥(沼)+农作物”“畜+肥(沼)+果”“畜+肥(沼)+菜”等多种循环发展模式。

六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机制体系不断健全。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平凉红牛”列入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计划。完善健全生态循环农业标准体系,修订种植业类标准13项,“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94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120万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2户,“五有”合作社3420个,家庭农场5342个,社会化服务组织383个。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农产品例行抽检合格率达到99.93%,畜产品质量安全市级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调研认为,虽然我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全域统筹与顶层设计仍需持续加强。县域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现有农业园区功能单一,农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不完全匹配,种养业布局尚需优化,产业融合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融合不够,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外贸出口等多元业态发展相对滞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链条还没有成型。二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市场主体亟待加快培育。全市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主体培育存在明显短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乡村旅游、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体仍需扩大,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长效机制亟需建立,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仍需加强。三是科技创新与运用能力有待全面提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如水肥一体化、生物绿色防控、有机肥生产技术等尚未大面积推广;在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膜回收率、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等方面还存在短板;资源节约与替代、能源梯级利用、污染零排放、绿色生产等新技术研发不足,等等。

三、对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建议

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既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选择,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综合考察学习及调研、座谈情况,建议: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经营理念武装干部,引导和服务好“三农”工作,积极向农民宣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优势,发挥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让农民富裕起来,使农民看到好处,把广大农民逐步引导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上来。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集约利用转变。坚持农田建设与宜机化改造、撂荒地复耕复垦、荒废苗木地整治、打造粮食生产优势片带等相结合,积极推广“一户一块田”“一企一基地”“一户一台地”等经验做法,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秸秆覆盖还田、旋耕还田、深松还田等示范应用,持续提升耕地地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穴播、深耕蓄水保墒、免耕深松、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三是转变经营模式,实现由传统分散经营向现代规模经营转变。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

(二)始终坚持“四个突出”。一是突出产业规模,持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持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观光业等基地,打造一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样板,通过兴龙头、建基地、延链条、聚集群,实现全产业链联动推进融合发展。二是突出绿色发展,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退耕还草等项目,扩大粮改饲面积,加大玉米秸秆全株青贮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尾菜堆(沤)肥、直接还田、行间还田、饲料化等处理利用技术。积极推广畜禽粪便“农牧结合、就近利用”“加工制肥、分散利用”“就地还田、直接利用”等畜禽粪便处理方式,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加快推进加厚地膜应用,示范推广生物降解地膜,集成应用地膜机械捡拾、适期揭膜等高效回收技术,不断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三是突出“双减”增效促进农业资源环境节用保育施化肥减施增效项目,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种肥同播、智能配肥机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纵深推进农药减量控害行动,重点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扶持发展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推行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四是突出农旅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大力实施农旅融合工程,整合红色、古色、绿色旅游资源,推动发展要素与现代产业结合、资源禀赋与现代市场衔接,打造一批既保留乡土味道、乡村风貌,又体现现代科技、现代气息的生态产业园,积极构建“快到达、慢休闲、微度假、综田园”的农旅发展综合体。

(三)持续做好“五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立足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整合资源、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适时修订市域、县域规划,指导在河谷川区发展以种菜养牛、精细加工、商贸物流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山塬区发展以全膜玉米、肉牛养殖、苹果栽培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根据产业定位,集成创新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指导构建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增益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体系、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体系、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体系。二是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应用。强化科技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聚焦核心种源、农业精品培育、生态循环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等领域,强化与科研院校合作,积极开展核心适用技术联合攻关。落实“头雁”“雁群”工程,分作物、分区域成立专家指导组,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引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推广畜禽粪污循环利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生态化、清洁化、集约化、节约化技术,构建完善的秸秆收储和利用体系,促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同时,推进“互联网+”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运用,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开展可视化远程咨询、远程诊断、灾病预警等智能化远程服务和智能化实时监管。三是大力推广适宜循环模式。总结提升相对成熟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秸秆养牛循环、绿色果菜产业循环、食用菌生产循环等模式,探索创新废弃农作物秸秆、果树残枝、畜禽粪污等再生利用的生态循环新模式。四是加快建立标准体系。在产、加、销全环节全链条,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标准化。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开发,研究制定农畜产品生产管理绿色技术标准,制定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包装、贮藏、流通等方面的标准,形成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检验方法和管理标准相配套的完善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五是加大宣传培训和服务保障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培育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设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大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补贴制度,完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服务、群众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大发展,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